English

俞兴伟:捐献文物遭遇法律尴尬

2000-12-11 来源:生活时报 李作明 我有话说

最近,浙江省嘉兴市青年农民俞兴伟将自己收藏的496件史前文物捐献给当地博物馆。其中有两件国家一级文物,6件国家二级文物。

俞兴伟称,几年来为了收藏、保护这些文物,他先后共花去了近10万元钱,几乎倾尽其钱囊。按常理,这一善举理应得到大力的宣传和表彰,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当地博物馆非但不如此,反认为俞兴伟的行为不宜作任何宣传,应作低调处理。其理由是:当初俞兴伟在购买这些文物时就已经是非法之举了,而收藏也为法律所不能认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俞兴伟的所为不应称之为“捐献”,而应称为“上缴”。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事件在当地以及全国文物收藏界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因为它已用铁的事实否定了出土文物的民间交易、民间收藏甚至于民间捐献。而文物部门的依据又实实在在是我国《文物法》白纸黑字的有关条文。

合情不合法,是青年农民俞兴伟捐献文物所遭遇到的法律尴尬。人们很快将此称为“俞兴伟现象”……

17岁时开办一家仿古雕刻作坊,赚到钱后把大部分精力用于文物收藏

1974年秋,俞兴伟出生在浙江省嘉兴市凤桥镇杨树村,父母都是朴实厚道的农民。虽然在村里人看来他们没有什么特别的手艺,但他们一手精细的剪纸常常使孩子展开各种各样的联想。

也许是受父母的影响,从小就长得很瘦弱的俞兴伟,读书的时候十分喜欢美术课。这给他后来热衷于陶艺、雕刻和文物收藏都打下了基础。

此后,受美术老师的影响,加上嘉兴一带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这个性格内向的男孩在读初中的时候开始热衷于收集古钱币。每到周日,俞兴伟就骑着一辆破自行车走乡串户,收集各式各样的古币。在两三年的时间里,俞兴伟收集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古币400多枚。

1988年,俞兴伟初中毕业后到嘉兴市区打工。开始是烧锅炉,后来就搞机修、当服务员,一年后他拜师学起了陶艺和雕刻。

又过了一年,一家名为“岁月”的雕刻工艺品小作坊在嘉兴市教子巷开张,这个小作坊的主人正是17岁的俞兴伟。

“那个时候我主要搞仿古雕刻。明清时期,上海和嘉兴一带的竹刻很有名,至今人们对那时候的带有雕刻的笔筒和臂搁(写毛笔字时肘靠在上面)念念不忘。因此我想制作一些这样的仿古工艺品一定会有市场,结果不出所料,这些东西出来后不少人都到作坊里来购买。后来形势看好我就干脆雇了几个人给我做,我又把这些东西拿到上海、广州等地去卖,结果赚了不少钱。我的成本很低,原料就是最普通的毛竹。”

——谈起当初创业时的经历,俞兴伟充满了兴奋。

有了钱后,一直热衷于文物收藏的俞兴伟便把很大的精力用在这方面。平时很注意节俭的他一旦发现有收藏价值的文物,就不惜重金把它买下来。他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渐渐地学会了文物鉴定。”

他发现,嘉兴各地有不少史前文物出土,他立志将它们收藏起来,将来开办一家自己的嘉兴史前文化博物馆

在收集文物的过程中,他发现农村有不少新出土的石器和陶器等文物,一位收藏爱好者对他讲,这些东西都是“马家浜文化”的见证。

1959年,在浙江省嘉兴市南的马家浜村附近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人类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当时来讲,应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史前文明的大发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马家浜文化一直被冷落着。与之不同的是,同样在浙江,70年代中余姚发现了距今5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由于当地重视宣传,使“河姆渡”名扬海内外,中小学的历史课本中也重重地写了一笔。

在收藏这些文物的过程中,俞兴伟渐渐地发现了马家浜文化的辉煌。而人们几十年漫长岁月中对它的冷落和遗忘让这位地地道道的“马家浜”后人感到心痛。更让他痛心的是,一些文物贩子和盗掘出土文物的不法之徒相互勾结,使有关马家浜文化的出土文物在不断悄悄流失。

远古祖先创造的卓越文明遭到了长期的湮没和破坏——热爱文化的他,被这种不可抗拒的现实唤起了一种沉重的历史使命感。他要尽自己的最大的能力,拯救这些文物,尽可能地把这些文明的见证留在嘉兴。

为此,俞兴伟常常到古玩市场,寻找有关马家浜文物的踪迹,一旦发现,他就千方百计地买下来。同时,他还常常去乡村农户查寻马家浜文物。

10件、20件、30件……他收藏到的这一类文物越来越多。

几年的探访和调查中俞兴伟惊讶地发现,马家浜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更大的特点是有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战国,再到五代、唐宋以及后来的明清时代——我国人类历史的发展在这里没有断代,这是河姆渡文化无论如何都无法比拟的。

俞兴伟立志尽可能多地把这些文物收藏起来,将来有一天开办一个属于自己的嘉兴史前文化博物馆,让世人认识马家浜,认识嘉兴曾一度辉煌的史前文明。他想,那时他将给世人一份不小的惊喜。

几年前上书市长,呼吁政府重视马家浜文化,并捐献史前文物139件。文物部门对此低调处理

从1993年起,俞兴伟在几年的时间里共从民间收集到有关马家浜文化的文物100多件。面对着这些来之不易、沉积着岁月沧桑的史前文物,他不禁百感交集。

最让他感到挠头的是文物贩子把一些当地的史前文物贩卖到外地,有时被他看到,他就不得不花高价把这样的文物买下来。虽然有些心疼,但他觉得能多留下一件文物,就能减少一份史前文化的损失。把这些文物留在嘉兴,并且保护下来,对于俞兴伟来说是一件莫大荣幸的事。

几年的奔波,俞兴伟渐渐明白:当初凭借对史前文明的一腔热血和虔诚,立志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嘉兴史前文化博物馆,未免太天真了。因为这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财力,更需要足够的保护措施。很显然,自己在这些问题上都不具备足够的资格条件。特别是出土文物对保存环境的要求较高,而自己租用的这间窄小的房子又不可能很长时间地保留它们。

他决定,将这100多件史前文物无偿捐献给政府。

1996年10月,俞兴伟给嘉兴市市长写信,呼吁政府重视被冷落多年的马家浜文化,并以此为契机,扩大嘉兴的知名度,为嘉兴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他表示愿将近几年收藏的139件嘉兴史前文物无偿捐献给政府。

市长收到这封信后,很快作了肯定和批示,并指示市博物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这样,139件文物很快从俞兴伟的家里转入博物馆保存。博物馆表示,对俞兴伟的捐献保持低调处理,即不宣传、不评论、不张扬。

在这139件文物中,有两件国家一级文物,7件国家二级文物。为了购买这些文物,俞兴伟先后花去50000多元。

今年他将496件史前文物又一次捐献给博物馆,博物馆认为其行为不是“捐献”,而是“上缴”

对于俞兴伟所遭受到的冷遇,他有些不理解:为什么好心的捐献,却被文物部门“低调处理”。但当他想到这些当地的史前文物被保护起来,从此永远留在嘉兴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一份慰藉和满足,他觉得对先祖们已经尽力了。

虽然俞兴伟把这些文物捐献出去了,但他对嘉兴的史前文明还是念念不忘,他觉得马家浜文化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它仍然有很多课题值得去探索。因此,他仍然马不停蹄地一次次探访马家浜文化的一处又一处的遗迹,从中思索祖先们那份厚重的历史。他在忙于仿古雕刻和陶艺制作的同时,仍然收集着要流落到外地的史前文物。

1999年,嘉兴市举办了马家浜文化遗址发现40周年的纪念活动。在此之前,俞兴伟再次上书市长,呼吁政府进一步重视当地史前文物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并尽早筹建一个嘉兴史前文化博物馆,让马家浜文化成为嘉兴市对外的“一张名片”。

经过近几年的收集,俞兴伟又从农民和文物贩子手中收购496件史前文物。今年9月,俞兴伟将这些凝结着自己几年心血的文物又一次捐献给嘉兴市博物馆。

经省有关专家鉴定,这些文物有两件为国家一级文物,6件为国家二级文物。

市博物馆对俞兴伟的行为表态为:从有关法律的角度上看,俞兴伟的举动并不是捐献,而是“上缴”。

“他在收购这些文物时就已经是违法的了……他的收购行为也会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副作用”

俞兴伟对市博物馆的反应不能接受:做好事怎么却撞上了“红灯”?

许多当地的文物收藏爱好者都对此表示不满,他们认为:俞兴伟怀着一份保护史前文物的真诚,用了近10年的心血,不惜重金从农民和文物贩子手中买下这些很有价值,却要被流落到外地甚至海外的文物,本身就是一件值得人们尊敬和学习的事情。但是,他的捐献却遭到了文物部门的冷遇,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他们表示声援俞兴伟,让他向文物部门、向社会讨个说法。

嘉兴市博物馆一位副馆长表示:“如果我不懂法律,我也会同情他(俞兴伟)。或者说如果抛开前提(指俞兴伟的文物来路)的话,我们对他把文物上缴给国家的做法还是欢迎的,问题是,他上缴的都是出土文物、史前文物,不是家里的传世文物,这些文物都是从别人手中购买来的。这样问题就出现了,因为我国的《文物保护法》中规定,除国家指定的收购单位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收购业务。而他在收购这些文物时就已经是违法的了。而且按《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这些文物本来就属于国家的,他把这些文物交给国家,就谈不上‘捐献’。”

他还认为:“俞兴伟的行为使一大批文物避免了流失破坏,应当肯定,但是他的收购行为也会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副作用,因为有人收购,就会刺激不法之徒去盗挖古物……”

“俞兴伟现象”在全国文物收藏爱好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有人呼吁制定面向实际的新法规

文物部门坚持认为,出土文物的民间交易均为非法,承认俞兴伟的捐献就等于承认了文物贩子的非法交易,客观上也支持了地下文物的盗掘活动。

俞兴伟这种“合情不合法”的捐献在全国文物收藏爱好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据说,目前全国文物收藏爱好者共有7000万,他们几乎都经历过或者正在进行出土文物的收购和交易,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按《文物保护法》,这些活动均为违法。

原国家文物局长、全国政协委员孙秩青曾说过:《文物保护法》形成于60年代初期,定型于70年代中期,显然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的产物,现已严重地脱离了社会实际……

针对俞兴伟捐献文物所遭遇到的法律尴尬,不少文物收藏爱好者呼吁,修改现行的《文物保护法》,制定出面向实际的新法规……

俞兴伟对记者说:“我为文物保护尽力了,由别人说去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